承古賢經略,播種棟梁之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滋潤土壤。當代新青年更是這薪火相傳的紐帶,更應肩負責任做這場文化盛宴的參與者。1922121011支部實踐團成員于7月20日上午來到泰州興化市博物館,分别對興化市博物館、範仲淹紀念館以及鄭闆橋故居進行參觀學習。
20210720 實踐團成員參觀興化市博物館 沈凱慧 攝
首先實踐團成員來到了興化市博物館。進入館内一樓展示了興化的發展史,垛田的形成,煮鹽的興起,關于興化的曆史地理問題在這裡都能找到答案。汪涵同學作為當地的同學主動為大家介紹起垛田的原理和煮鹽的過程,其中許多工藝和原理傳承至今,仍然具有許多參靠價值,同學們不禁感歎古人的智慧,驚歎于先輩們獨特的生産方式。經此學習,支部成員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要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更加自信。
20210720 實踐團成員參觀範仲淹故居 沈凱慧 攝
緊接着團隊成員參觀了範仲淹紀念館,這是以前的興化縣衙,即興化市保“縣丞署”,是範仲淹先生任興化知縣時辦公舊址,見證了範仲淹在興化築海堤、建學宮、整吏治、興城市、勵農耕,實踐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平生抱負。走進興化宋縣署,寫有“明鏡高懸”四個大字的匾額映入眼簾,其寓意着當官者“清如水,明如鏡”、“公生明、廉生威”之意。館内工作人員為成員們介紹到範仲淹先生不僅文學造詣十分深厚,而且勤政愛民,與一般的思想家相比多了一份實幹,堅持從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先進性。沈凱慧同學感慨到作為學生,将要承擔起複興中華的偉大使命,隻依靠從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往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需要依靠大量的實踐,培養自己成熟的思考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素養。
20210720 實踐團成員參觀鄭闆橋故居 沈凱慧 攝
最後成員們到達鄭闆橋故居,粉牆黛瓦,蘭竹蕭蕭庭院清幽。整個故居建築簡樸典雅,充分體現了鄭闆橋先生生前所寫的“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闵偉同學參觀有感:“闆橋先生在泰州留下的深淺足迹,鑄就了泰州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他的思想閃耀着時代的光輝,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逐學習的目标榜樣。”
實踐結束,成員們在返程中讨論着這次活動中自己的收獲,以國家為先的思想早已融進了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裡,構築了一座座偉人的豐碑,成為了每個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财富。團支書時珑甯總結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中,我們青年一代應當好文化的“自信者”“保護者”“傳承者”,為文化之樹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厚植蓬勃力量。